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绵绵不绝从过去涌来,脉脉清流滋养着今天,浩浩荡荡通向未来。
2020年10月,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我们党豪迈宣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以来,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彰显了我们党为奋进新征程、建设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文化支撑的高度自信和厚重底气。
一
中国是有着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度,中华民族是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包容万千,有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有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有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有名扬世界的传统工艺,在思想精神、文学艺术、民风民俗、器物载体、礼仪制度等各个方面都有令华夏子孙自豪、令世界赞叹的厚重文化积淀。中华文化的营养流入我们的精神血脉,造就我们的民族灵魂。不自信,无以立国。对于中国人而言,自信,首先来自我们有一份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传统。当今中国,之所以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悠久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很重要的就在于创造了熠熠生辉、光耀世界的中华文明,培育和发展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历史上,中华文化对祖国团结统一,对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这场殊死较量中,14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一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再次验证了中华文化在当下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感召力。
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历史和现实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独立性,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失去支撑。自古以来,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自信和强大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英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当然,传承中华文化不是盲目崇拜也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不断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取传统文化恒久之精华,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又博采世界各民族之长,使我们的精神家园始终保持蓬勃生机。
文化是时代的号角、前进的风帆。文化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每到重大历史关头,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为民族前行鼓起风帆、吹响号角。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时期;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由此可见,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
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也是在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不断交流中发展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中华文化也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化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开这幅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百年画卷,让我们清晰地触摸到,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
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的新中国:“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曾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不仅要建设经济大国,也要建设文化大国,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总是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回顾党史就会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建党开天辟地、新中国成立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重大胜利,是因为走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而这个中国具体实际里,很重要的就是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无论是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革命精神谱系,还是一国两制、以德治国、和谐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重大战略,无不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
回顾党史就会发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从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再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总是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总是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文化建设作出部署,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回顾党史就会发现,我们党在带领人民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正是因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并继承革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着旺盛的生机活力,走出近代以来的危局和困境,走上强国复兴的大道,开创中华民族的新路和中华文化的新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一个绵延不断、接续推进的过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围绕回答“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从建设文化强国到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这个战略目标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愿望,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达到新境界,必将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高歌猛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呈现出繁荣兴盛、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文化发展的精神旗帜高高举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成为全党全社会热学热议的理论书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熠熠生辉,《国家宝藏》《朗读者》《记住乡愁》等电视节目、纪录片火爆荧屏,故宫600年展览一票难求,许多博物馆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打卡网红。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图书出版、电视剧制播、电影银幕数世界第一,《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主旋律影片让无数国人瞬间泪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一大批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心中的明星。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对外文化贸易、文化交流积极拓展,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赢得越来越广泛的理解认同,世界上已有近70个国家将汉语教学列入国民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更加彰显,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要重视文化的价值,越要加强文化建设,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我们无比自豪地说,我国文化建设已实现历史性跨越,总体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新时代文化建设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四
实现建成文化强国这一远景目标和宏伟蓝图是一个不懈奋斗、不断创造的伟大过程。在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必须开好新局面、迈出新步伐,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文化强国,思想力必须强。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关系到政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夯实共同思想基础,筑牢共同精神纽带,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文化强国,凝聚力必须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需要提振起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和斗志,凝聚起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力量。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文化强国,创造力必须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滋养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更好地激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热情。
文化强国,软实力必须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这对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下更大气力建设文化强国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要始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文化凝心聚力、以文明交流互鉴,使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使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中华民族必然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文化必然繁荣兴盛。让我们高扬时代风帆、吹响前进号角,阔步迈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征程!(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作者: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