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坚持“三个统一”彰显制度优势

发布时间:2019-12-3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定》“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统一”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提供了科学指引。

坚持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的历史文化根基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历史不能割断,文化理当延续。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文化自信,自然蕴含着对这个民族国家历史的自信。文化是民族精神之根脉,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之源,也是制度自信之源,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既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制度模板,也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再版,更不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度模式的翻版,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中,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的营养剂和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大势,做到坚持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才能培育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让历史照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思想资源,这些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定能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释放出巨大的治理效能。

坚持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须保持制度定力。这种制度定力,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但就其实质来说,则来自对我国制度实践和治理效能的自信。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事实雄辩证明,中国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数百年的时间,构建起比较成熟和定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体系,在一系列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创造了非凡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固有的弊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断显现和加重。对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理乱象,今天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中国之治”举世公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中国之治”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保持制度定力,坚定制度自信,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巨大治理成效面前就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了,我们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充满蓬勃生机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的制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完善和改进,都是在既定方向上的继续前进,而不是改变方向,更不是丢掉我们党、国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个“根本性问题”,当然涵盖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保持战略定力,谋定而后动,就必须积极对标《决定》部署的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坚定不移地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的强大动力

《决定》从我们党成立100年时、2035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三个时间节点,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步走”总体目标,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为我们擘画了我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美好前景,这与我们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时间安排上高度关联,体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设计,既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制度支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的生命力也在于创新。问题是制度创新的起点,也是制度创新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决定》坚持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战略目标与重大任务,紧紧衔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问题,部署了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为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指明了方向。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坚持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必将更好、更充分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原载于2019年12月23日《江西日报》,作者系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学校值班电话:(0371)6878 4554(传真) 学校招生热线:(0371)8885 8888

学校校址:河南省郑州市紫荆山南路666号(南校区)

黄河科技学院 - 学生中心© 1999-2024 版权所有  豫ICP备050024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