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重视教育就是重视国家的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做好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阵地、文化传承的高地,承担着培养亿万有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使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支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主阵地、生力军和智囊团作用,在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服务科学决策上下功夫、有作为,才能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高校的职责和使命。
发挥主阵地作用,在培养优秀人才上下更大功夫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靠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人才。高校的首要职能在于人才培养,初心使命在于培养人才。人才培养首先要搞清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同时,还要搞清楚“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落脚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加大优秀人才培育力度,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育主阵地作用。一是突出抓好思想教育。坚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为党育人、为国造士的鲜明底色越擦越亮,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饱满热情和奋斗姿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二是注重抓好素质培养。切实落实“立德”和“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积极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积极营造良好校风学风班风,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三是持续抓好能力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知识扎实、专业突出、能力过硬的创新型人才。一方面,紧紧围绕和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调整优化高校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人才培育能力;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源源不断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发挥生力军作用,在推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突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将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尤其是前瞻性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高校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在推动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生力军作用。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基础研究向纵深发展、跨界融合,才有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和原始创新成果,抢占行业科技的制高点,开辟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高校有着人才优势、平台优势、项目优势等多重优势,应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行业需求,优化高校科技创新项目布局,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共建科技信息沟通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协同攻关,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二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当前,许多高校都有不少科技创新成果“睡在实验室”里,存在实用性不强、转移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才会产生价值和意义。要围绕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落实和细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举措,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落实,持续释放和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三是搭建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和应用平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全方位联动,搭建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产业园等成果孵化平台和投资创业、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挥智囊团作用,在服务科学决策上有更大作为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进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都需要有新思路、新办法和新对策。高校是高端智力的聚集地,也是思想文化的策源地,在咨政建言、服务决策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利用人才荟萃、智力集中的优势,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积极参与决策咨询,是高校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依托学校特色专业优势,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推进服务和支持决策功能建设,构建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符合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的新型智库,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二是积极开展政策咨询研究。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施展“术业有专攻”的优势,推进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结合,加强前沿性、专业性、综合性问题研究,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出更多满足党和政府决策需要的思想产品、智库产品。三是深化评价机制改革。以科研体制改革为重点,创新科研评价方式和办法,完善科研奖励机制,增强对咨政建言、服务决策的激励,为高校师生开展调查研究、政策建言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必要保证。
(作者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