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是培养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观要求体现到高等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什么人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是抽象的、静止的。因此,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能够推动时代发展的人。一方面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当代大学生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物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没有经历过物资匮乏时期,使得他们在现实面前拥有一定的优越性。另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观念增强,追求个性。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当代青年需要应对未来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承担起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重任。同时在校高校学生正是塑造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必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解决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让青年一代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
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红色代表着希望、胜利、创造、勤劳、勇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等,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红色文化的激励,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迷茫委顿、备受欺凌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实现了由落后衰败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学生必须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大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用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注重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因此,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要找准教育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校园这块沃土。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二是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四是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五是要积极推进现代科技创新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度融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生动形象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
(原载于2019年12月23日《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