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在《父母与孩子》里写了这么一句话。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强迫性重复”,它指的是一个人会不断的去重复自己童年时期的创伤体验,实际上是源自于潜意识里想要“改写过去”的需求。也就是说,当我们童年的创伤,如果在成年后还未曾获得疗愈,那么,它就很有可能会在我们的生活里不断地重复出现。
要“改写”童年时期的创伤,需要我们在创伤感受出现时,要保持一定的自我意识,而不是沉溺在这种创伤引发的负面感受之中。如果以下4种迹象常常在你的生活里出现,那么意味着,那些童年时期的创伤,依然还未曾获得疗愈。
莫名的恐惧
恐惧,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绪。在危险面前,恐惧是我们面对它所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源自于每个人的一种求生本能。可是在你的生活里,是不是常常会有一些时刻,明明什么事情也没有,内心却燃起了一种强烈的恐惧感。这意味着,这种情绪并非来自于外界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心理事实”,也就是说,来自于潜意识里一种固有的危机意识——由于童年时期缺乏保护,形成了一种内化的恐惧感,从而泛化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上。
害怕失败,是我们很好理解的一种动机;可有的人,还害怕成功,害怕被别人关注,害怕被爱,这实际上是源自于在童年时期缺乏一种安全的生存环境,害怕成为一只被打压的“出头鸟”。 可人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感是一种必要的元素,同时渴望被爱,也是人一种本能的动机。当这两者的矛盾产生时,一个人内在的纠结便产生了。
完美主义的思考
你是否会对自己的未来做很多规划,可是却很少真正地去执行? 你是否常常在思考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喜怒无常? 想太多,也有可能是童年时期遗留下来的创伤。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完美主义的体现。
害怕犯错,源自于过多的约束与过强的处罚。人都有一种渴望去探索外部世界的动机,因为要丰富自我,需要有更多的经验去内化到自己的心里。而当探索随之而来的是处罚,那么人也就会心生恐惧,更加依赖于用“想法”去探索,而不是实际行动,最后一无所获。
总是觉得自己很糟糕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明明很优秀,可是却总是觉得自己很糟糕。 可能你也是这样的人,始终无法正视自己的优点,相反,不断地强调自己的缺点。 这种习惯性的消极信念,往往是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价值不断地受到忽视,甚至是打压造成的。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受到重视,缺乏关注,因此,也就形成了“我没有价值”的这种信念,一直延续到成年的生活之中。
容易喜欢上一些糟糕的人
一个心里有伤的人,往往也会喜欢上一个不善待自己的人。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会主动地去重复童年时期的创伤,而选择一个能够伤害自己的人,就是一种可以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很多人,会陷入到一段糟糕的亲密关系里,甚至明明已经意识到了,却依然不愿意离开。 创伤感受,能够给人一种强烈的存在感。当一个人无法通过正面的方式去寻求关注时,就往往会选择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获得这种感觉。很多“渣男体质”、“渣女体质”的人,同时,一些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也会吸引到一些索取型人格的人,这都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一个人的童年,会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之中。有的人说,一个人老了,就好像恢复到了自己童年时期的状态。事实上,不管处在哪一个年龄阶段,每个人内心都一直住着一个“孩子”,只是成年人拥有许多需要去完成的社会任务,才会选择性的去忽略内心的这个声音。要疗愈自己童年时期的创伤,意味着我们要时常关照自己内心的这个孩子,关心照料它,去弥补童年时期缺失的爱。每个人都值得被爱,先从内心培养一种对自己的爱,那么外面的世界,才会给予自己同样的爱。